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江苏工人报》技术创新,江苏智能建造跑出“加速度”
发布日期:2025-03-28 15:31 浏览次数:

 

“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开幕在即。记者近日采访中建二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中建八局三公司智科公司、中亿丰控股集团等企业和参展单位,围绕“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话题展开对话。

开启新能源项目新赛道

漫射的光线打在玻璃幕墙上,更显现代建筑的美感。定睛看去,华能国际项目B1号楼造型颇为独特,在园区众多方方正正的建筑群中十分显眼。

记者走近看到,玻璃幕墙一层深、一层浅逐层延伸。“深色的就是光伏玻璃,浅色的是普通中空玻璃”,中建二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华能国际项目机电经理刘奇恩仰头指着玻璃幕墙告诉记者。他介绍,光伏幕墙玻璃虽然颜色对比普通幕墙玻璃要深些,但透光率依旧满足人们正常办公需求,只是在安装阶段多了光伏板线路连接工序。

据了解,中建二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承建的华能国际项目致力于打造低碳园区。该园区总用地面积为4.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29万平方米,园区最高建筑高度为23.3米,由12幢建筑组成。地上最高6层,地下一层。该项目采用框架结构装配式技术建造,单体预制率达到40%。

项目执行经理王红彬回忆,当时业主设计方案中,园区有4栋楼应用光伏玻璃幕墙,但考虑综合成本,最终只有这一栋采用。即便是一栋,却让建设方在“绿建新能源项目赛道”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项目总工张俊的指引下,记者上到建筑的第三层,只见一根根仅有0.2毫米宽的钛色“光伏带”深嵌在幕墙玻璃当中的集成板上。

据介绍,这些发电玻璃采用6双银low-E,40%覆盖超白玻璃,共109片;总计总装机容量约1.5kw,每小时能发电11.5度。

“普通的硅晶板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产品在学校、科技企业运用较多。”材料供应商刘永光则告诉记者,这批光伏玻璃幕墙核心光伏部件由锑化铬原材料制成,可以透光立面安装。实现了有光就能发电,无须像单晶硅和多晶硅那样迎着太阳的角度。

记者获悉,近年来,围绕建造主业,中建二局正深化“7+3”新兴业务布局,10大板块中,开辟的“绿色赛道”尤为引人关注,涉及新能源投资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节能工程施工等多个细分领域。

混凝土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标杆

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建八局三公司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科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砼智维”平台,成功打造了混凝土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的行业标杆。该平台集成了智能试验室、混凝土检测设备及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成为江苏省智能建造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

说起建筑中的混凝土,智科公司智能建造事业部经理封帅强调:“混凝土不仅是建筑的‘骨骼’,更是安全责任的载体与千万人的安全重量。其强度、密实度与抗震性直接决定工程寿命与公共安全。”他以医疗建筑为例解析:“若混凝土存在微裂缝,放射性诊疗室的辐射防护将失效,危及医患健康。‘砼智维’正是为解决这类‘隐形风险’而生。”

2021年正式发布的“砼智维”平台,瞄准传统施工中质量波动、人力依赖、数据孤岛等痛点,以“自动化替代人工、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逻辑。平台覆盖混凝土从进料、智能振捣、自动脱模标记、养护到足天试压的全流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同步至云端分析系统。工程师黄俊博介绍:“模块化设计的集装箱移动单元可快速部署至高原、极寒等复杂环境,单箱体即支持10万立方米混凝土项目的全周期管控。 ”

在受访者的记忆中,“砼智维”平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一次一次在摸索中进行产品迭代,早期也曾遇到不少问题。

“研发过程是一个故事,研发背景也是一个故事。”封帅表示,经过不断改进、研发和迭代,耐寒、卡石子、振捣不密实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模块产品测试也不断更新。“八局总部甚至考虑要把这个产品放到川藏线上去使用。”

在江苏,该平台先后应用于南京江北新区中国移动项目、南京南部新城国际路社区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砼智维”平台配套的混凝土智能检测设备(四件套),可实时监测混凝土强度、坍落度等关键指标,确保施工质量全程可控。

“这些离不开BIM(建筑信息模型)底层数据的支持。”封帅如是形容说,“底层数据空间模型的支撑作用犹如空间底座一样,起着关键作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智科公司还研发了众多的机器人和设施,如住宅项目的分户验收测量机器人和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等。这些产品研发并应用于项目实践,已经让智科公司实现了对母公司的反哺。

从“汗水经济”迈向“数字生产力”

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作为全国首个获评省级专精特新的智能建造企业和国家级重点软件企业,“中亿丰”始终站在技术革新的前沿,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记者日前与苏州中亿丰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胜展开对话。

智能建造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是数字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一场体系性变革。中亿丰自主研发BIM+AIoT数字孪生建筑中台,构建全国首个智能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DTCLOUD亿智云,获评2023年度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平台、2022年度江苏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基于数据驱动的“1平台+6专项”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推广BIM数字一体化设计、部品化智能生产、智能装备及建筑机器人应用、智能施工管理和智慧运维全套技术,深入推进公司在智能建造、智慧园区、智能装备领域的产业链深度融合。中亿丰以“1+6+N”产品矩阵为支点,撬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涵盖数字设计、智能装备、智能施工管理等六大应用场景,已成功应用于32个示范项目,助力工程效率提升30%以上。

邹胜指出,智能建造正成为撬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破解行业长期面临的“高能耗、低效率”结构性矛盾。以智能建造示范项目IMS产业园为例,项目通过综合运用“1平台+6专项”的智能建造体系,打造整平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智能升降机等人机协同化施工场景,实现项目降本增效。

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眼下,中亿丰打造了多个行业标杆。比如通过无人施工电梯、搬运机器人、墙面喷涂机器人实现24小时高效作业,减少人工干预的同时保障安全与质量。生产端,中亿丰布局长三角首条无人智能施工电梯生产线,年产能达1500台,将传统制造业的“人海战术”转化为“数字工匠”的精准操控。

人才战略铸就发展引擎。据介绍,中亿丰牵头成立了“全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60余家高校、企业,构建“实训+培训+评价”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链。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BIM技术、建筑机器人操作纳入课程,每年输送超千名兼具数字建造能力与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为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人才支撑。

“我们创新研发了‘数字孪生建筑快速开发平台’,通过构建沉浸式虚拟操作环境,有效降低了智能建造技术的认知门槛,使一线产业工人无须传统复杂培训,即可快速掌握智能施工设备的核心操作技能,实现‘产业工人’向‘数字工匠’转型。”邹胜说。

 

本报记者 万森

2025年3月28日《江苏工人报》3版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