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9部门联合发文“支招”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停车治理
2024年年底,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要求缓解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停车难”,更大力度推进停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停车资源供给
《政策措施》要求,要加强城市空间复合利用。按照差异化供给策略和集约紧凑发展模式,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合理利用桥下空间、闲置地块、公园绿地、广场、公交场站等改造、增建停车场,“见缝插针”式推进立体停车楼、地下停车库和人防工程停车场建设。鼓励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和广场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向社会有序开放。盘活闲置人防工程资源,鼓励对平时非停车功能的人防工程进行功能改造,释放更多空间用于停车。
同时,加快停车充电设施建设。结合停车场建设,统筹推进充电桩、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打造“光储停充”一体化服务站。公共停车场按不少于10%的车位比例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支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多元化投资停车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停车+服务”运营模式,允许公共停车场配建一定比例的附属小型便民设施,提升项目综合收益能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对于停车需求大、收益较好的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等区域的停车设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的停车设施服务收费标准由经营者依法自主制定。
综合疏解停车矛盾
《政策措施》明确,要全面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系统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布局与结构,统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持续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加快建设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不断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统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公共交通场站、公交专用道等设施,重点在停车矛盾突出的医院、中小学校、老旧小区、热门景点、核心商圈等区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和站点布局,增强公共交通在中心城区的吸引力。
加快城市换乘中心布局建设。推进大型城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多种城市交通场站有机结合、集中布设,实现功能一体衔接、空间一体布局,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P+R”停车换乘设施建设,完善换乘衔接优惠政策。
提升停车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加快推动停车服务智慧化发展,《政策措施》指出,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善现有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功能,提高停车设施接入率,推动停车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打造城市停车管理服务“一张网”,推动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位的实时监控和优化分配,鼓励多元主体合作,动态更新停车数据信息,促进停车信息共享。完善移动终端智能化停车服务应用,优化车主服务模块,拓展通停通付、先离场后付费、无感支付、车位预约、停车诱导、反向寻车、车位共享等提升用户体验感的实用功能。
要更大力度推广共享停车。在持续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工作力度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共享模式,有序推进商业设施、写字楼、体育场馆、居住社区等停车设施资源共享,逐步扩大共享范围,优化提升停车泊位错时利用率。
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聚焦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热门景区和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停车问题,《政策措施》提出针对性改善要求。
在医疗机构,要加密医院周边路网,改善拥堵节点,采取组织单向交通、设置即停即走限时车位等方式,优化医院周边及内部交通组织,提高车辆通行效率。积极推进立体或地下停车设施改造,连通共享周边停车场,推广就诊预约停车,提供更多车位服务就诊群众。
对于中小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中小学校停车设施配建指标,新建学校配套建设地下接送中心,在早晚接送高峰期为家长接送车辆提供临时停车位。优化完善学校门口及周边交通组织,推广错峰上下学,施划路内限时接送车位,合理利用学校多出入口分流,分散上下学时段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压力。
老旧小区可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利用周边地块建设临时停车场,利用内部空间建设立体或地下停车设施,与周边建筑错时共享停车资源,合理设置周边路段夜间路内停车泊位,增加老旧小区停车设施供给。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加强内部停车管理和道路违停执法,规范老旧小区停车秩序。
推动热门景区建设一批串联旅游景点的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自行车道和步道。鼓励建设一批服务于旅游区(点)的旅游停车场,加大生态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新能源服务设施,探索推广智能化停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增开重要旅游区(点)直通车和旅游公交专线,在旅游景点增设公交站点。依托交通枢纽,新建、改造一批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游客换乘、旅游客运专线、接驳接送、信息咨询等功能,推广实行景区停车线上预约,疏解景区停车需求。
核心商圈可优化公交系统和慢行交通环境,引导绿色出行,减少同一时段集中车流拥堵。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经营公共停车场,利用商圈周边道路增设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开展片区停车资源共享,增加核心商圈停车设施供给。加强违停执法、占道经营管理,持续改善核心商圈交通秩序。
王 璇
2025年2月28日《中国建设报》专题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