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卫佳、居小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做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省应急管理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工作初见成效
我省在全国较早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有序推进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一是高位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的通知》,确定了2023年-2025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部署全省建设工作。按照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实施省级监管系统建设,指导城市推进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召开6次工作调度会议,组织6轮现场指导,印发4份通报、13期简报。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水平”指标纳入2024年设区市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考评指标。
二是建立标准体系强化技术保障。印发《数据标准》《省市数据对接规范》,指导地方更高效地开展数据汇聚和脱密脱敏工作。印发各场景《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智慧监测技术指南》和《报警预警指南》《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等技术文件,全流程指导各地完善风险评估、设备布设、数据汇聚、预警研判、分级处置、闭环管理等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组织省级专家团队,审查把关全省13个设区市和昆山市实施方案,指导各地智慧监测方案编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地开展1000余人次集中培训。带领省级专家团队赴各地,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实地指导。
三是推进省市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完成省级监管系统功能开发,开展项目中期评估,优化完善相关功能,更加切合基层实际和行业监管需求。截至目前,省级监管系统共汇聚监管监测数据21亿条,9类14.9万公里地下管线。坚持省“规定动作”与地方“自选动作”相结合,引导各城市在省选7个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增加特色场景进行建设。第一批次7个城市的市级监管系统已全部完成功能开发,实现省市系统数据贯通,逐步处于试运行阶段,共接入物联感知设备5.7万台(套),累计产生报警预警事件8722起。第二批次7个城市也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正在积极开展风险评估、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全省总体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四是创新赋能助推产业技术发展。联合省科技厅依托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示范”等科研和示范项目7项,开发了无人机燃气泄漏巡检技术并形成系统装置,研发了融合北斗/InSAR/地面卫星增强的沉降监测技术,研发了综合管廊病害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多种病害自动识别、精度达90%以上。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江苏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传感监测设备应用推广产品目录(第一批)》,形成省内企业主导的产品体系,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产业发展。
二、下一步我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主要工作任务
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好,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都非常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我厅联合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在今后推动工作中加强落实。根据相关部署要求,我省下一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提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召开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会,总结工作经验,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走深走实。落实《智慧监测技术指南》《省市数据对接规范》《报警预警指南》等技术标准,督促各地系统化建设生命线工程,建立运行管理体系。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已安排资金项目实施,指导各地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同时,引导市县政府加强项目建设运维和资金统筹,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宣传引导,总结具有江苏特色的工作经验,开展案例分享、技术推介、成果宣传等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江苏方案的打造与推广。
二是拓展成果应用。积极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成果多方位运用到实际工作。深入隐患排查,指导各地突出重要设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开展全域风险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对需要开展监测的点位布设物联感知设备,接入各级监管系统,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强化报警预警,指导城市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报警预警处置方案,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推动城市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防范化解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省应急厅推进相关数据和省级监管系统对接汇交,确保数据上下贯通、实时交互、充分共享,督促指导南京市按照国务院安委办现场指导评估建议,加快建设监测预警平台。
三是加强创新引领。省工信厅围绕我省“1650”产业体系,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为切入点,培育壮大物联网重点产业集群和传感器优势产业链,加快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控制力的本土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力度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江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省科技厅依托省各类科技计划,加大城市安全工程相关领域科研支持力度,引导省内优势科教力量,在技术装备研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监测预警分析等方面协同攻关,争取形成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