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火车站连片“出新”,为候鸟翩跹腾挪栖息家园;生态伤疤变绿色氧吧,百姓“家门口”坐拥滨江城市客厅;养蚕厂“破茧化蝶”,在活化利用中留住城市记忆……日前,2022年度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城市更新专项拟获奖项目名单公示,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南通五山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等七大项目荣列其中。城市更新如何高效、有机、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日,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走近“模范生”,一探他们的“解题思路”。
垃圾场上“长出”湿地公园,老火车站迎来“新朋友”
外观以鹤翅飞展为灵感,内里藏着湿地的“前世今生”。位于盐城市亭湖区的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前身是运营了17年的盐城老火车站,2019年底,盐城启用新高铁站,考虑到交通建筑高大宽阔的空间结构与展览建筑空间有着天然共通性,当地着手酝酿将老火车站改造为博物馆。如今,这一处盐城“出行地标”已转变为“生态地标”,吸引着更多亲近自然的人们来此领略湿地之美。
“2019 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后,我们思考将老火车站重新做功能布局,并对周边44公顷的废弃场地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一馆一园’。”据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项目负责人陈建清介绍,博物馆建筑外形设计融入湿地、丹顶鹤等元素,内部结构保留原有拱形建筑形态,检票口、换乘楼梯、候车大厅等也通过建筑设计手法与现代化展厅布局巧妙融合,既留住城市记忆又充分发挥了展陈功能。
自博物馆向外步行百米,途径老站台与一节蒸汽火车头,伴着声声鸟鸣,目之所及之处即是盐城湿地公园。浅草迎新绿,水趣盎然生,谁曾想,眼前这片生机之地,过去曾是一处建筑垃圾废弃场。“从前,这片地就是周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废弃场,如何用好这个‘夹心块’,我们请来各领域专家一同‘把脉’。”据陈建清介绍,为了让更多精灵在城市“落户”,他们在湿地公园里面做了活水链,将沼泽地建成不同标高的水塘,里面种上菖蒲、芦苇、水生鸢尾等植物净化水质。此外,他们还打造了无人岛和砾石滩供各种鸟类休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湿地博物园已发现翠鸟、白鹭等各类水鸟逾45种。
滨江沿线打造“城市客厅”,百姓家门尽享“只此青绿”
虫啾鸟鸣,绿茵成趣。仲夏时节,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游人如织。“我们家就住这附近,天气好的时候带着小孙子来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看江景,多惬意呀。”张阿姨是老南通人,家中几代人都在江边长大。“过去这一片都是码头,水质非常不好,大家平时也不往江边走的。”张阿姨说,如今江边治理好了,环境美了,还配套了不少健身设施,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绿色乐园。
南通五山地区,紧邻城市核心区,由临江而立的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植物园、啬园等周边区域组成,总面积1080公顷,陆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是南通主城区重要的城市生态功能板块。“根据总体规划,2017年以来,我们将五山地区分为七个片区进行综合治理,把‘城市后巷’建设成‘城市绿肺’。”据南通市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工作局局长胡志刚介绍,经过几年来的生态修复,五山地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
从过去“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到如今“水光山色连城、鸟语花香入画”,行径于公园之中,满目苍翠,清风徐来,让人心旷神怡。观光车上的三口之家,骑行如风的飞驰少年,携手徐行的耄耋老者,不同人群在这里觅一份闲暇畅意。“我们不仅要将公园打造成百姓能赏、能玩之地,还要让游客能‘留得住’。”顺着胡志刚手指的方向,几处白色帐篷如云朵般轻盈落于绿茵之上,“这里是我们打造的露营基地,也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再往前是‘亲子乐园’,孩子们可以在那里感受自然野趣。”胡志刚表示,目前,五山片区生态修复完成区内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沙滩、足球场、滑板场和11.5公里慢行步道等同步配套到位。
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双面绣”织就城市更新美好图景
位于苏州古城西北侧的蚕里街区,作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浒墅关古镇的先导项目,以蚕种场民国建筑为基底,保留了5栋极具产业特色的蚕种场建筑,另新增了4处新建筑,在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织就“双面绣”。“街区前身是始建于1926年的大有蚕种场,设计前期,我们对老厂房进行了专业性保护、修缮和加固措施,注重保存蚕种场厂房本身实用精妙的立面开窗与民国建筑风格外墙。”据蚕里街区改造项目主管刘勇介绍,修缮后的蚕种场民国风格建筑群已成为运河文化特色休闲地,也晋升为苏州网红打卡点。
8根瓜子纹罗马立柱、灰色水泥墙面配上老旧赤色门窗,街区路口由蚕种厂办公楼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内坐着不少前来打卡的年轻游客。往街区中心走,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浒墅关记忆馆内,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老物件等诉说着蚕丝文化的悠久历史。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而上,记忆馆二楼则是一间旗袍非遗工作室。“街区的文化背景和基调与工作室很契合,2021年开街我们就搬过来了,每个月面向市民开设旗袍讲堂等公益课程。”苏州工业美术大师、手工工艺旗袍非遗传承人金毅透露,现在街区人气不断走高,每逢周末,工作室单日参观游客量逾400人。
蚕里街区在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的同时,也通过引入新业态让运河文化休闲地焕发新活力。街区内4栋新建筑釆用“化整为零”的设计策略,通过庭院组合与坡顶设计消解现代建筑体量,以新补旧、新旧穿插,与周边民国建筑跨时空“对话”。同时,利用轻盈精致的金属丝在新建筑外侧覆盖半透明的白色纱曼,意喻素洁淡雅的蚕丝文化。据介绍,街区于2020年7月完工,2021年10月正式开街,引入酒店、书院、非遗技艺工作室、茶室及特色餐饮等多元化业态,目前招商入驻率达100%。
随着城市建设逐步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城市更新”正在为百姓高品质生活不断“加分”。4月下旬,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江苏省城市更新行动指引(2023版)》。至此,作为城镇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江苏在城市更新中有了“行动指南”,也将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交出更多“高分答卷”。
记者 王宛璐
2023年5月24日《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