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214号建议答复——关于省财政加大对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扶持力度的建议

索引号:

014000052/2022-00270

发布机构: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文件编号:

生成日期:

2022-07-21 时效:

内容概述: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214号建议答复——关于省财政加大对苏北农房改善项目扶持力度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北老区人民的殷殷嘱托,积极回应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2018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3年多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苏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动态清零三年改善30万户省定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建成了一批体现地域特点、乡土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社区,其中64个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农房改善综合效应持续显现,工作成效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苏北五市改善农户满意率达93.3%。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均对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我厅作为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综合组、设计建设指导组组长单位,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事前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启动之初,组织开展了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现状调查,对苏北地区村庄人口、村庄基础设施、农房建设现状、农民住房改善意愿及需求等进行了分析,摸清了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苏北五市及相关县(市、区)也深入开展农民意愿调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工作实。

二是科学精准务实决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进城、入镇、留乡多元需求,把准工作方向,不逼农民上楼,不搞大规模集中居住,不搞大规模合村并居。通过反复调查、摸底、测算,明确了三年改善30万户的目标任务,指导各地对照目标任务按年度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资金平衡方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根据省政策指导、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省级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省级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省级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协同配合。各工作小组围绕钱、地、人、建、产、治、档案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优化完善。市县两级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四是持续动态督促指导。工作推进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省委主要领导先后在7次省委全会、3次省两会等重要场合部署推动农房改善工作,省政府主要领导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苏北农房改善列为民生实事。省委、省政府在14个月内先后在苏北五市召开5次现场推进会,分析问题,交流经验,强化部署,确保工作走稳走准走实。省级建立了蹲点指导、第三方技术巡查、对口跟踪指导三位一体的工作指导机制,通过专题通报、工作简报、督查专报、回头看等形式督促市县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是着力强化技术支撑。组织编制设计指引、系列图集,研发农房建设服务网,组织专家线上线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邀请设计大师、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各地干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先后遴选、确定三批共111个省级示范创建项目,组织设计大师、优秀中青年设计师等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县两级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健全完善设计方案审核把关机制,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为标杆,高起点规划设计建造农房改善项目

下一步,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会同省有关部门、单位有力有序推进全省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有序推进农房改善。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方案》。我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单位指导全省各地围绕着力推动农村危房整治、着力改造困难群体危房、着力推进老旧农房改善、着力强化农房设计引导、着力加强农房建造管理、着力彰显乡村特色风貌、同步提升规划发展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同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等任务狠抓落实,确保2026年底前基本完成1980年及以前建的且农户有意愿的农房改造改善。

二是聚焦村庄现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各地聚焦农村危房、1980年及以前建的农房和农村低收入群体,认真开展农民意愿和乡村现状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农民改善意愿及需求、村庄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房现状等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明晰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路径,制定农房改善工作规划,详细测算资金投入、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农房改善五年行动方案。

三是加强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农房品质。编制《江苏省农房建设指南》,完善系列设计图集,对农房建筑、结构、节能保温等方面设计提出明确要求。用好“农房建设服务网”,组织专家线上线下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指导各地重点关注农房、院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设施配套等关键载体设计,高起点规划设计建造农房改善项目,同步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改善,着力留住乡愁记忆,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民居范式。同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完善本地区农房建设管理配套措施,加强对农民建房活动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房建设规范有序,农房品质不断提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