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10号提案答复——关于全面提升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

索引号:

014000052/2022-00239

发布机构: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文件编号:

生成日期:

2022-07-20 时效:

内容概述: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10号提案答复——关于全面提升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收悉,经商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教育厅,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有效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途径。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高标准打造智慧城市,工作扎实、成效明显:一是重视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城市发展定位,从面临问题、发展需求出发,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全省先后出台十四五期间数字政府、信息化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方向。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江苏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智慧江苏、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重点工作任务,为全省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遵循二是完善标准规范和人才培养。按照高质量发展导向,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研究,全省先后出台全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规范》、《开放和安全管理细则》等60多项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绝大部分已基本完成,其中《政务服务大数据数据元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被评为省级地方标准优秀项目,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教育系统积极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全省高校三年共新增软件工程、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本科专业点40个,为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统一部署实施了“宽带江苏”“光网江苏”“高清江苏”“无线江苏”等重大工程,大力度推进了5GIPv6、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实现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5G网络全覆盖,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根基。一些城市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数字化治理,探索建设“城市大脑”四是强化试点示范。全省城市积极申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累计已有20个城市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全国试点城市,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其中无锡市连续十年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扬州、淮安和南通3市还成为国家首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苏州、南京、无锡还分别入选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徐州、无锡、扬州、南京4个设区市和大丰、洪泽2个县还获批国家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试点。目前,南京市已率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南京中心”,城市大数据归集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二、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2012年国家开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江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协同努力,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引领、制定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和加快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推进省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省级政务云已承载71个省级部门(单位)364个非涉密业务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从城到村的全覆盖,全面完成了省、市政务外网互联网区IPv6改造,省级平台已实现与住建、生态环境、水利等60余家省级部门对接共享,在破“信息壁垒”、联“信息孤岛”、通“信息瓶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门积极推动高校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全省共设置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25种本科专业、490个专业点,紧密对接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在加快解决城市病、增强城市安全发展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工信、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致力于打造“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智慧城市安全体系。

但是,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推动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现场经验可以照搬照套。而当前,省内一些地方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措施不够落实、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有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到位,同时在完善规划设计、推动信息共享、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所以,从智慧城市建设全省总体推进情况来看,现有的工作与成绩仍是阶段性的,今后工作仍将任重道远。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建议非常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我省不断深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很有帮助,我们一定深入研究并采纳。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任务

针对我省下一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我厅将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并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引领。认真落实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开展46个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高端芯片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夯实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基础。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领建设高水平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支撑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提升智慧城市服务质量。

二是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的大系统。组织深入研究,尽快制定公共数据共享交换、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标准。加强数字政府标准应用和推广,建立省市一体化数据目录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人口、综合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以实现数据全量化汇聚、标准化治理、场景化开发。按照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要求,不断整合城乡建设、教育、水电气等行业数据,努力实施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推进省级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与地方业务系统双向共享。

三是推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双向联动发力的思路,搭建省市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智慧监管平台,指导推进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宿迁、昆山等7个试点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提供“江苏方案”。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进一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地下管线精准管理、动态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本质安全和数字化治理服务水平。

四是大力培养智慧领域专业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遴选一定数量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相关学科,不断丰富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智库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鼓励高校开展有关信息、智能的教学研究,开展精准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师资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精准对接,分层分类开展技术创新、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