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交汇点》农房改善:苏北攻坚正收官,苏南苏中在翘盼
发布日期:2021-03-13 10:09 浏览次数:

交汇点讯 一组关于“农房”的重要信息引人关注:

截至2020年底,苏北已有超过2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

春节后上班首日,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时,除了要求持续抓好苏北农房改善,更提出“科学稳妥谋划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月3日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鼓励苏中苏南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无疑,随着苏北农房改善三年攻坚战进入收官之年,苏南苏中地区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已被提上日程。

说明: https://jcdn.xhby.net/JHD/publish/20210310/16153749385398950271140934649.jpeg

改善愿望强烈,

苏南苏中农民也盼住新房

农房改善,是我省乡村振兴大棋局中的一步重要落子。

2018年9月以来,江苏把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据2020年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调查:苏北五市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

苏北农民的欢欣鼓舞,让苏中苏南老百姓眼热。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张培刚指出,虽然苏南苏中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强,推进集中居住较早,但对标美丽乡村建设愿景和目标,短板依然存在。

“现有农房普遍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好。经年累月,限于当时建筑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的农房,本身已到了需要更新改善的时间。苏北农房改善的大力推进,也使苏南、苏中很多地区的农民对改善农房的愿望越发强烈。”张培刚说。

以农村改革发展起步较早的无锡为例,当地很多农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设计标准、建设标准较低,大多为空斗墙、联排式,质量差、布局乱、设施落后,加之从2005年停批农村自建房,部分农民住房由于长期没法翻修,已十分破旧,有的已经成为危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有些村庄基础设施不到位,布局散乱、环境较差,整体上仍然是农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无锡农村发展水平及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不相称。

“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生活方式的变迁。”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修松表示。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龙开胜教授也认为,苏南、苏中推进农房改善,有利于苏南、苏中地区深入优化村庄布局和农村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从而改变农村发展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因此,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不仅仅是实现农民的“安居梦”,更是江苏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说明: https://jcdn.xhby.net/JHD/publish/20210310/16153749513632274977957776162.jpeg

南北差异明显,

土地制约是最大困难

推进农房改善,苏南苏中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研究员胥爱贵分析,与苏北相比,苏南苏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一些地区自筹资金能力强,资金来源渠道更宽。“苏南苏中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更好、更快地推进农房改善。”

记者从无锡市了解到,该市农房建设及公共配套设施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农民自筹资金、财政支持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其中,无锡市级财政对各试点村按照3万元/户的标准进行奖补,专门用于试点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两年共下拨资金7000万元。各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奖补政策,比如江阴市、惠山区、滨湖区的专项奖补资金为5万元/户,宜兴市为3.45万元/户,锡山区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了最高20万元的补助。此外,有关金融机构也积极为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与城市购房同等的贷款待遇。

产业方面,苏南苏中乡镇企业普遍较发达,自然环境较好,村民进城的意愿并不强烈,“在推进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中,要把同步开展产业配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苏南苏中地区则不需要在配建产业上考虑太多。”张培刚说。

有优势,也有劣势,土地制约较多是苏南苏中农房改善推进中的最大困难。

相比苏北有较大的土地空间可以推进整村搬迁,苏南苏中农村的土地相对稀缺,且前期群众自发建设的房子,有的缺乏规划,布局分散,这些都为苏南、苏中农房改善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锡市住建局村镇建设处处长任余娟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由于农村空间局限,无锡在农房改善时,要在原地翻建。试点中多是腾出一些空间建一批,之后再腾再建,滚动进行。此外,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村庄现状规模一般为50-70户。按照现有形态布局,有的村“出门就是基本农田”,“红线”不能突破,村庄“扩容”难度大,导致在农房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投入平均到每户要30-50万元。“如果村庄规模能够适度扩大到200户左右,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则会大大提高。”

此外,龙开胜经过调研发现,苏南苏中村庄公共服务水平待提升,如村庄物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村庄环境需要改善,如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水污染等较为普遍;村庄建设缺乏长期性规划。

说明: https://jcdn.xhby.net/JHD/publish/20210310/16153749663025626038355807221.jpeg

先行先试,

无锡探索启发思路

基于江苏南北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地域文化等差异性,在改善农房的道路上,苏南苏中“照抄”苏北模式并不可行。无锡市先行先试,率先在苏南地区探索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在农房建设推进过程中,无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整村翻建模式,由各试点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配套。为打造农民满意的农房,无锡还开展了农房设计大赛,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优选了18套户型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有建房需求的农户使用。

此外,无锡在进行农房改善时,把农房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同步实施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任余娟说,无锡乡村很多土地已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无需像苏北一样,为配套产业考虑太多。无锡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结合各试点村实际,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创意等业态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互融互动,实现了“业态+”。惠山区桃源村山南头将当地桃乡农耕文化融入非遗传承、艺术创作等多种元素,吸引创意家、艺术家、手工艺者开设创意作坊,成功打造乡村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农房建设试点村,无锡还鼓励村集体结合农村“三块地”改革、土地综合整治、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工作统筹推进,为集体增收和农民增富探索新路径。宜兴市张渚镇五洞桥村通过宅基地移地新建的方式,整合盘活村内零散闲置建设用地4000余平米,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惠山区阳山镇前寺舍村流转了6户农民的闲置用房,精心打造民宿、餐饮和文创产业,每年为每户农民带来2.5万元收入。

据了解,自2018年11月无锡正式启动农村住房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20年底,该市首批107个试点村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建设农房8276户,超出7730户目标任务546户;累计竣工农房7979户,超出7730户目标任务249户。在全面建成10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无锡今年将全面启动规划发展村庄农房建设,计划到2025年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新江南人家”,全面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说明: https://jcdn.xhby.net/JHD/publish/20210310/161537497969017410711747756836.jpeg

不能简单补短板,

应重点提升村庄功能品位

采访中,专家们认为,相比于苏北,苏南苏中农房改善项目不能仅限于“优其屋”,而应在苏北经验“打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全盘谋划,着眼构建让城市更向往的农村现代化居住形态,为“打造全国新农村的样板”而努力。

史修松认为,苏北农房改善中形成的经验,诸如做好省级层面的规划引领,实行“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四化同步”稳妥推进、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乡风文明同步推进,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颇具参考价值。

“苏北地区农房改善工作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项目建设模式等,苏中苏南地区可适当参考。”在张培刚看来,系统化思维和对农民意愿的充分尊重,尤其值得苏南苏中借鉴。苏南苏中的农房改善不能把思维和视野局限于换新屋,还应同步升级乡村配套设施,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思路,在农村地区打造10分钟生活圈。同时推进产业提档,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使农房改善和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说明: https://jcdn.xhby.net/JHD/publish/20210310/161537499043117420795394647834.jpeg

胥爱贵指出,在谋划苏中、苏南的农房改善过程中,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勿简单地“补短板”。“苏南、苏中有充分的条件按照不同乡村资源禀赋、人文底蕴,把农房更新改造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既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既重塑乡村形态又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龙开胜认为,苏南、苏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农房改善规划中也应该更多体现超前意识,把重点放在提升村庄功能和品位上。“农房改善需从环境、产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升级,不能以传统农村房屋建设的单一内容来对待新时期农民改善需求升级发展的趋势。”

他还表示,苏南苏中应充分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做好“加减法”。“在农村住房和环境改善上要做加法,增加村庄生态和公共配套服务用地供给,改善农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污染产业要做减法,淘汰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乡村产业,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王安琪 廖健伟

2021年3月10日《交汇点》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