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中国建设报》传承历史 延续文脉 古镇古城的文化复兴
发布日期:2020-10-20 17:28 浏览次数:

 

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过去,古镇古城主要承载观光、休闲、餐饮等功能,而今有了许多带有文化内涵的新玩法,“文化味”越来越浓。

云南丽江

古城再现新活力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云南丽江古城迎来柔软温情的曼妙夜晚,游客徜徉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领略古城夜景和民俗文化,享受美好休闲时光。

预约、扫码、刷脸进古城;逛民俗博物馆、文化院落、书店;赏小桥流水、朗月星空、万家灯火……这个国庆假期,丽江古城以更智慧、更文艺、更美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

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丽江古城各出入口都设置了门禁点,进入古城之前,游客须在入口处出示预约游览信息及健康码,进行身份证登记和人脸识别,接受体温检测,佩戴口罩,通过闸机核验方能进入景区。丽江古城景区运用游客流量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可实现人脸识别等功能,尤其是当人流量达到限制数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古城各街巷的电子显示屏上,提醒游客合理规划线路,避开人流高峰。

这是丽江古城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的一个缩影。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丽江古城依托已有的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聚合支付渠道,搭建了5G无人商店、智慧酒店、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智慧导游导览等应用,为游客带来了实用便捷的智慧服务。

文化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无论是古老而独特的建筑、水系、道路、桥梁,还是随处可见的东巴象形文字,抑或是悠游生活、载歌载舞的原住居民,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无不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和闰元是一名纳西族东巴画传承人,他在丽江古城里开设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每天为游客免费讲解东巴文字、绘画、历史和传统风俗,教游客书写东巴文字。这个假期,每天来到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的游客达上千人,和闰元忙得不亦乐乎。“希望更多人来到丽江古城,体验诗意般的生活,领略民俗文化的神奇魅力。”他说。

“以前到丽江古城主要是观光、购物、休闲、餐饮、住宿,而今有了许多带有文化内涵的新玩法,包括参观文化院落、逛书店、听纳西古乐、手工制作东巴纸、看文艺表演等,文化体验项目越来越多。”游客的赞誉反映出丽江古城“文化味”越来越浓。

红旗招展、鲜花盛开、光影璀璨、流水潺潺……漫步古城,一步一景,转角处别有一番天地。自2008年以来,丽江古城每逢中秋、国庆假期都会举办菊花展,今年又展出3万余盆菊花,大街小巷布满了盆栽,各类品种、不同颜色、造型各异的菊花争奇斗艳,整个古城呈现出一幅幅花团锦簇、绚丽多姿的画卷。

辽宁沈阳

从百年老街到“新晋网红”

外观设计古色古香的老字号门店、拥有各色风味小吃的特色胡同夜市、吸引大量参观者合影的巨型3D立体大屏幕……国庆节假期,经过升级改造的辽宁沈阳中街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从百年老街到“新晋网红”,中街彰显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不断蜕变。

路灯造型及配色提取自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宫灯,并以“文”“武”“威”等汉字篆体为修饰;路面盲道采取鳞纹、云纹等文化符号,充分展现盛京历史文化信息;花箱座椅植入了皇家卷轴意象……近日,通过各种细节突出历史文脉,彰显建筑物独有风貌,沈阳中街多了不少“文化味儿”。

“中街现在特别有文化味道,以前很多陈旧的装饰经过整改焕然一新。”沈阳市民王立鹏说。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中街,是沈阳市最早的商业中心,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这里不仅有很多传承至今的老字号,还引入了大量新式商铺门店。

2018年年末,沈阳中街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共同入选全国首批11个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沈阳市共投入6.35亿元资金,实施了7大类12个项目建设,于20209月完成中街的改造提升工程。

中街此次改造的主要宗旨是“恢复建筑历史风貌”。“中街上的建筑,无论是建于清代的还是民国的,都是当时最时尚的建筑,代表着当时工业文化发展的顶级水平。我们不是推倒重建,而是恢复修缮,以原建筑风格为本,凸显当时的建筑肌理。”皇城文旅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街一处原有的大型广告牌在这次改造中被拆除,露出了20世纪80年代所建的一个金凤凰。经过上色修复,涅槃重生的金凤凰已成为中街最亮眼的标识之一。

提到沈阳中街,“购物”往往是人们的第一印象。如今改造升级后的中街被赋予了更加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条商业老街正焕发出新活力。据介绍,沈阳正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美食、观景于一体的商旅文创融合发展新业态,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冲击,将文化转化为新兴消费模式发展的催化剂和新动能。

“沈阳将继续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全市步行街改造力度,突出‘文化﹢’发展模式,合理规划配置商业业态和多元消费场景,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构建便民、利民、惠民的商业服务体系,以高品质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沈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苏昆山

周庄吹起“跨界风”

夜色中,拂去“万三酒庄”带出的微醺,邂逅了闪亮的“麦浪”;踱步在古镇幽静的小巷,又遇“繁花”争艳、“细雨”织锦的灯光秀。长假里,来到“中国第一水乡”江苏昆山周庄的游客们,体味到古镇“跨界”的别样风情。

中秋夜,自驾400多公里从安徽合肥赶到周庄的李明华一家,与正在周庄举行的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不期而遇。摇曳的灯盏将这座千年水乡渲染得瑰丽多姿。入口古牌楼处,富有水乡韵味的油纸伞灯组将古镇装点得如江南水墨画一般。信步街巷,五彩斑斓的光影遍布石桥、屋檐,似一幅江南夜画,展现灵秀的水乡风貌和质朴的民俗民风。

走到福洪桥至贞丰桥段,以“花巷”和“雨巷”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光影秀让李明华一家竖起了大拇指。“一会儿‘繁花’争艳,一会儿‘细雨’织锦,真是太浪漫了。”李明华说,“千年古镇跨界玩灯光秀,只服周庄。”

近年来,周庄通过整合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空间、物理环境空间、旅游景观空间和产品体验空间,让传统旅游业态向文化跨界、产业跨界和体验跨界发展。

从古镇向北行7公里左右,一片静谧的村庄跃然眼前。这里是周庄的又一跨界之作——香村祁庄,以独有的田园气息和年代秀民宿吸引众多“驴友”。

敲开香村祁庄7号民宿的门,搪瓷杯、旧台灯、老式收音机、水乡土布……岁月感扑面而来。来自上海的“50后”游客刘建章说:“住在这里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太亲切了。”古朴农舍、农家土灶、青青田野……香村有草木露水间的惬意,每一处细节都蕴含让人停留的理由。

周庄镇党委书记朱天舒说:“跨界出圈,拥抱‘文旅﹢’和‘﹢文旅’,成为周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杀手锏’。”当下,周庄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制的《周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完成第六稿论证,周庄将以更多跨界之作构建“水乡周庄”特色形态,展现“文化周庄”内涵魅力,打造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最具独特生活方式的世界级水乡旅游目的地。

山东淄博

陶琉古镇借文旅融合重拾生机

原本凋敝破败、被世人遗忘的古窑村,借文旅融合发展契机,经艺术改造后脱胎换骨,再度回归人们视野。国庆假期,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陶琉古镇首次开放,借着一场“博山陶琉艺术季· 2020博山琉璃双年展”,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沿着斑驳的胡同踱步走进陶琉古镇,两侧是由青石、红砖、青砖、耐火砖混合砌成的院墙,历经千年积淀的窑火气息扑面而来。处于陶琉古镇中心的是原博山陶瓷厂第五车间,红砖灰瓦砌成的车间外观得以保留,但内部别有洞天,几十年前的隧道窑搭配新布设的灯光效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当时的生产场景。

博山是中国陶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琉璃技艺独树一帜。如今,陶琉古镇及其周边还留有13座古圆窑,陶琉企业有100余家。对此,博山区与相关企业合作,依托陶琉古镇及周边现存的陶琉工业遗存,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留存的13座古窑、老厂房和传统历史街区升级改造,赋予陶琉古镇新的文旅功能,开启工业遗存与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

国庆长假期间,陶琉大师精品展、陶琉技艺现场展演和古窑传统村落文化之旅等十余项活动相继登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而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厂房,几处民国乃至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老式圆窑散落其中。

“作为博山人,琉璃工艺品见识了不少,但烧制过程却是头一次见,真是大开眼界。陶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理应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在传承中发扬光大。”第一次走进陶琉古镇的博山市民陈先生说。

自今年2月开始,陶琉古镇开始大规模改造,如今核心部分已完工并开门纳客。在这里,建筑艺术与琉璃艺术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并存。根据规划,陶琉古镇建设内容有地方特色民俗、美食街区,陶琉精品展示、交易市场,民间地方艺术品收藏博物馆群,全国性的大专艺术院校实习培训基地、陶琉文化为主题的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研学基地以及北方区域的艺术家聚集群落。

(刘巍巍 陈国峰)

20201012日《中国建设报》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