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苏州市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一场监管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依托“一带一帽”智慧监管模块(以下简称“一带一帽”模块),苏州将先进智能装备与创新治理机制深度融合,为传统工程安全监管模式注入强大动能,构建起“看得见、管得住、防得牢”的立体化安全防护网。
智能感知穿透屏障 监管触角直达一线
“一带一帽”模块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前端感知能力。每位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员佩戴的智能安全帽,如同移动的“哨兵”与“眼睛”。项目经理无需到现场,在指挥中心轻点鼠标,即可实时调取遍布工地的监控画面,清晰掌握人员位置、操作行为、施工环境等关键信息。一旦模块系统捕捉到工人未规范系挂安全带、高处作业防护缺失、扬尘控制不力等违规行为或安全隐患,项目经理可立即通过系统内置的远程呼叫功能,直接与现场负责人或当事人沟通,实现“穿透式”精准干预。
这种“千里眼+顺风耳”的模式,彻底打破了空间限制,显著提升了监管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让“看得见”真正转化为“管得住”。
“项企政”三级联动 治理效能显著跃升
“一带一帽”模块绝非孤立的技术应用,其精髓在于构建了“项目—企业—政府”三级高效协同的治理新生态。
“一带一帽”模块打通了数据壁垒,项目端的实时动态、隐患信息、整改情况,企业端的自查自纠、人员培训、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政府端的监督检查、执法处置、政策指导信息,全部在统一的平台上汇聚、流转、共享。这种无缝联动,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对项目的日常管控;政府监管部门则能基于更全面、客观的数据,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优化资源配置。
三级协同发力,形成了信息互通、责任共担、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极大提升了建筑安全领域的整体治理效能。
智能系统赋能风险预判 安全隐患精准识别
“一带一帽”模块的“智慧”内核,更在于其强大的智能风险预判能力。
目前,模块正在深度融合智能分析引擎,对海量项目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训练,将构建“一带一帽”安全监管大模型,精准识别隐患高频区域、常见类型及发生规律,描绘出清晰的项目风险动态图谱。当捕捉到诸如临边防护可能失效、高空作业等特定工种违规操作等风险苗头时,会立即触发分级预警。更重要的是,系统能根据预警级别和隐患性质,自动生成定制化、可操作性强的管控建议,并精准推送至项目负责人、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属地监管部门,实现“靶向治理”。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事后灭火”向主动“事前防火”跨越,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工作成效明显 安全基石日益稳固
自“一带一帽”模块上线以来,已覆盖全市六成以上在建工程项目,日均处理预警信息数千条,48小时内隐患整改闭环率达84.9%,对于超期未整改的隐患,将自动推送至属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及项目负责人,监管人员可通过模块配套手机端APP——“安监通”一键督办,形成“发现—预警—督办—闭环”的全链条管理,确保隐患整改不拖延、不落空。
得益于智能设备前置防控和安全管理人员切实履职,高坠、物体打击等主要事故隐患发生率明显压降、整改闭环率明显提升,事故隐患有效遏制。同时,企业通过“一带一帽”模块实时掌握项目风险,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安全培训、防护设施升级和现场精细化管理,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和能力显著增强。
从智能感知装备的前沿覆盖,到智能分析系统对风险预判的精准洞察,再到“项企政”数据的无缝联动与协同治理,苏州“一带一帽”模块正在重新定义工程安全监管的精度、广度与效能。随着其应用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工程建设必将迎来更加智能规范、本质可靠的安全生产新格局,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基石,也为建筑业高质量智慧化安全治理提供可靠的“苏州样本”。
苏 建
2025年9月11日《中国建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