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晓燕代表:
您提出的《省内出台规范城市设摊经营活动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规范城市设摊经营活动管理”领域发展的关注关心。我们省厅城管局领导高度重视您的建议,会同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税务局、省消防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会商,深化研究办理,并与您在6月7日进行电话沟通,互通综合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规范城市设摊经营活动管理,一头连着民生发展,一头牵涉城市治理。培育规范城市设摊经营,留住“烟火气”,承续“城市记忆”,体验“市井生活”,打造独具区域城市特色的设摊管理模式,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振经济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压实属地监管责任。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国家《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24]46号)《江苏省高效推进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市监[2024]87号)《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2023年1月12日)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的原则,强化政策鼓励支持,结合城市市情民俗特点,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好“规范设摊经营”便民生活市场。市县(区)街三级强化统筹协调,出台支持规范城市设摊经营的实施办法或意见,对摊主资质审核、出摊收摊时间、现场物品摆放、市容环境管理等进行规范。压实属地街道监管责任,细化量化落实“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巷规范”的要求,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一街巷一特色”“一路段一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非遗老街,推动经营业态“网红卡点”提档升级,加强疏导点建设营运,把沿街规范“设摊经营”区域做新做实做活,精准施划“禁设严管区、限设规范区、常设约定区”管理片区,禁设严管区,禁止流动摊点经营;限设规范区,分时段允许线内摊点经营;常设约定区,日常允许摊点经营,遇庙会、赶大集等特殊情况,按主办方要求出摊经营。属地街道坚持全链条做好规范设摊经营工作,优化营商招商环境,释放市场创业活力。
二是坚持柔性管理,落实商户履约责任。全省市县区政府大力支持“城市规范设摊经营”建设,建立“政府设定负面清单、城管联合街区柔性执法、商户成立自治联盟”机制。通过部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并联审批等方式,供给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诉求“一线应答”的集成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全省上下形成“抓帮扶、优服务、促规范、看实效”的热潮。支持引导企业加盟美团、拼多多、京东、饿了么等电商平台,推动设摊商家走活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完善设摊经营企业商户申报备案程序,加强从业人员登记管理,公示经营信息,严格落实摆摊商家店铺履约备案承诺制度、诚信经营制度、消安预防制度、食品安全制度、门前五包制度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就业创业。省各级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税务等部门领域坚持联勤联动联治,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公开“首违不罚”“轻微不罚”“即申即享”等清单,支持“设摊经济”发展,秉承“教育为主、疏堵结合、处罚为辅”执法为民理念,保证商贩经营主体有受益有利润。对有“乱摆乱卖”“占道经营”等行为的个别商户,引导其进入疏导区经营发展,集中协调化解矛盾,满足各方利益诉求,推进经营者自我提升,争创示范优秀商铺。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城市流动商贩乱摆卖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大,机动性强,是市民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规范城市设摊经营活动,需要强化动态监管,正确处理好规范设摊经营与维护城市公共秩序的关系。找准摊贩生存与城市治理的平衡点,优化因地制宜、疏堵结合、精管善治、服务向下沉,管理向前靠等人性化城市治理办法,积极为地摊商户排忧解难,提升城市服务社会效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活力。比如,泰州市静安路步行街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油烟净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管理措施,与商户共同协作做好市容市貌工作,避免店外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对拒不改正的,保持“零容忍”态度,实施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开展常态巡守、专项整治、联合执法,提高执法力度,形成执法震慑。发挥城市“运管服”智慧平台作用构建“巡查+守点+非现场执法”快反机制,发现噪声扰民、妨碍交通、超项经营的,立即组织整改,坚决给予取缔。
四是加强调研论证,指导地方完善立法。鉴于省属市县区发展不平衡、城市特色禀赋不同、消费习俗差异等情况和各设区市都有立法权限,省级层面坚持加强统筹协调,汇聚专家资源下沉服务,重点指导设区市相关部门联合破解发展瓶颈、挖掘城市潜力、完善监管制度、强化法律支撑、构建长效机制。以“小切口”“小快灵”等方式精准立法制规先行,规范设置“便民点”“便民圈”“便民图”,让人民群众享受城市管理服务便捷、便利,把规范城市设摊经营的“民生暖心工程”,办成发展“服务示范工程”。据工作调度,全省各市县区都有一套完整的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城市规范设摊经营的成熟案例。比如,连云港陇海街区把日常管理与服务目标细化分解为8类33项,进行每日督查、每周通报、每月考核。再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紫金1912”、“南湖夜市”,苏州的“姑苏八点半”品牌、“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和观前街,无锡的“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南长街老街,盐城的宝龙广场、盐渎公园夜市,淮安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夜市,徐州的中山路商业步行街、户部山月光后备箱集市等区域城市独特的文旅融合特色名片,成为展示城市繁华窗口和“大美江苏”生活的体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