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党报头条》诗画人居与文脉扬韵——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
发布日期:2024-02-01 17:33 浏览次数:

 

扬州有条老街,南北走向,好似鱼脊椎骨,两侧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因此被形象地称作老城区的鱼骨巷,这就是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5.09平方公里的扬州明清古城中,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里坊制”格局街巷。街区面积虽然仅有12.07公顷,却云集了8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28处传统风貌建筑。

 

仁丰里东出入口,毓贤街8号,伫立着清代学者阮元的家祠。自阮元家庙这扇门走入,便可探访文选楼、旌忠寺等文化景观。

 

700多米长的仁丰里主干道上,还遍布着咖啡馆、非遗文旅商户、主题民宿等丰富业态,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忘返。

自2013年起,扬州市秉持“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改造理念和“文化、文创、文旅、文人”的发展定位,对仁丰里历史文化街进行保护修缮。

仁丰里23号是一座残破不堪的危房,亟需加固修缮。在工程开展之前,扬州市汶河街道工作人员走访辖区老住户、老居民,了解口口相传的传说及历史典故,并仔细对照相关史料,了解周边古建筑情况。为避免史料不完善导致文物被破坏,正式施工前,街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23号建筑内可能存在文物的地方进行预先定位,并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物件统一放置到街区微型博物馆。

在对仁丰里23号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一块裹着石灰的砖雕出现在人们眼前。剥离了附着的石灰后,砖雕上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辨,梅花、荷花、菊花、兰花、宝瓶等图案生动如故。通过修旧如旧,这块砖雕已“重见天日”,继续诉说着晚清的悠悠历史。

针对改造初期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汶河街道创新探索街区“收储租”改造更新模式,聚焦老旧、闲置、空关、破危沿街房屋,与居民签订10-20年的房屋租赁协议,再由政府出资或市场招商,对房屋进行精心修缮。租金按照市场价,每隔3年按10-15%递增。

同时,街道设立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奖励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业主自主改造和自主经营;搭建房屋租赁平台,为具有出租意愿的居民寻找长期租户。

随着实际效益的显现,本地居民从一开始不理解、不支持到主动上门把房屋租给政府,积极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街区自我更新机制。

 

“重构”空间民宿的更新改造是仁丰里保护修缮工作中的一个典型缩影。这座位于毓贤街2号的建筑,前身是清末士大夫的三进宅邸,解放后分由四家住户居住于此。随着子女们外出务工,房子长期闲置,年久失修,逐渐成为危房。经过2年多的努力,汶河街道分别与4户居民签订长期租赁合同,邀请原籍扬州的北京建筑设计师吕坤斌将房子租下并进行改造。

秉承“保护为首位”的理念,汶河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与结构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符合当代人居住习惯的“微更新”。改造过程中,砖墙上很多浮雕存在破损、脱落等情况,街道协同设计师多方走访名家大师进行拓印、拼装,使其再现原有风貌。

现如今,这座被“重构”的民宿,既保留了旧时的门楼、木格窗等传统东方美学元素,也增添了地暖、空调、污水净化系统等现代设施。不时举办的花艺沙龙、旗袍秀、古琴雅集等活动,让这里成为过往游人感受扬州丰厚文化的美好空间。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宣传中心 

2024年2月1日《党报头条》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