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是让古建筑重获新生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多地以保留建筑结构完整性、外形不受损坏、历史信息不受破坏为前提修缮古建筑,留住历史文脉,彰显古建筑的典型时代特色、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多个亮点。
【亮点一】
修旧如旧
保留原有风貌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委招待所的修缮工程完成竣工验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黄岩县委招待所建成于1958年,位于东城街道青年东路与天长南路交叉口,建筑为仿苏式楼房,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上世纪60年代黄岩承办重大会议和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
几十年风雨沧桑,这座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与违规改造,建筑外部严重风化,而且建筑上有很多加建与搭建的部分。基于这一情况,黄岩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同相关单位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黄岩县委招待所进行整体修缮,包括地基及基础加固、钢结构框架、楼地面、屋面及水电管线预埋等内容。在修缮过程中,延续地方建筑风格与传统工艺手法,进行精细施工,使外立面、拱窗样式等一一复原,尽量保留建筑风貌的原真性。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艺术楼和专家楼建成于1954年,属于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经加固修缮后,两栋建筑复现70年前的外观,日前重新投入使用。艺术楼和专家楼为黄色砖石外墙,传统建筑部分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布置较为灵活自由且功能布局合理、流线清晰。
“施工前,我们全方位拍摄了建筑照片,严格对照样板施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合理化利用”的基本原则,用时3个多月,对建筑实施必要的结构加固和修缮保护,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重新投用的艺术楼将被用作美术专业教学室,专家楼将改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艺术楼非常好看,今天起我们就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新画室里自由发挥创造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高一 12班的王同学说。
【亮点二】
研究性修缮
破解施工难题
去年7月,广东省广州市启动中山纪念堂屋面修缮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体建筑八角攒金顶已完成修缮。据了解,本次修缮主要通过屋面的揭瓦补漏来解决中山纪念堂的漏水问题。
修缮中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脚手架的搭设。由于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不打烊”,脚手架的搭设既要避免对建筑本体造成伤害,也要确保游客的出入安全。为此,中山纪念堂邀请专家进行反复验算与数次评审,最终采用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落实安全围蔽、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等要求,搭设防坠棚、合理布置各出入口安全通道、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与粉尘,降低对游客的影响。
由于前期方案设计阶段无法大面积打开瓦面进行“精准会诊”,“边施工、边勘察、边试验”的研究性修缮成为本次屋面修缮工程的亮点。经过二次勘察研究后,中山纪念堂会同各参建单位确定施工方案,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最终决定采用刚性防水与柔性防水结合使用的方式进行防水施工,既做到了尊重原有工艺,又结合现有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材料选择方面,正式施工前,工作人员根据原有防水工艺,对防水材料在屋面板上的耐候性、防水效果等进行了多次试验研究。
修缮如闯关,关关难过关关过。项目开工后,因台风及降雨影响停工40余天,中山纪念堂全力协调施工单位增加人员及机械、倒排工期,将计划分解到月、细化到周、落实到天,全力保障施工进度。目前,修缮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春节前将完成八角亭屋面和正南面抱厦瓦面铺设工作,力争今年4月底竣工。
【亮点三】
市民参与
走进修缮现场
没有专业背景、不是专家,普通市民去修缮一栋几百年的建筑是种怎样的体验?去年11月,江苏省苏州市开展“我在苏州修古建”活动,邀请8位不同行业的市民参与到姑苏区钮家巷陈宅的修缮工程中。陈宅位于钮家巷8号,始建于明代,又于清代增建,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134号。“陈宅的地理位置好,施工现场比较规范,正好满足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需要。”相关负责人说。
戴上安全帽,穿上蓝马甲,8位市民干得热火朝天。在香山帮老匠人的指导下,他们参与了陈宅修缮的各个环节,有人铺砖,有人刷墙,有人锯木条,有人抢了油漆工师傅的活儿。香山帮老匠人一边指点修缮门道,一边向大家传授历史建筑的相关知识,满满都是“干货”。濮同学是一名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很感兴趣,她认真体验铺设方砖花砖、用锯子锯木条、给木窗刷油漆等内容,“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通过这次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填补了认知空缺。”
北京市则组织开展颐和园景福阁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市民走进修缮工地,在技师的指导下体验“合纸”“烫蜡”等古建筑修缮传统工艺,学习古建筑知识。据悉,景福阁修缮工程历时一年,由单纯的专业技术性修缮逐步转向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多学科研究为辅助、以保护展示与传承利用为目标的整体性保护修缮,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宣传保护理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苏 鸢
2024年1月18日《中国建设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