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品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围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以城市体检评估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多渠道、多角度诊断并解决城市问题,推动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体系,为全省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体检试点工作的意见》(建科函〔2019〕78号)的要求,积极指导各地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机制,系统梳理城市发展的堵点难点,推动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其中,南京市于2019—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徐州市于2021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目前,两地均已成立了以市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市体检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城市体检工作方案,通过系统性、周期性、常态化的体检评估工作,不断校核城市发展建设目标,实现了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动态跟踪和反馈。2021年9月,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要求 深入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宜居〔2021〕3号),提出“推动美丽宜居试点城市有侧重点地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要求针对城市体检查出的问题与短板,因地制宜、综合推动解决。各美丽宜居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开展了城市体检评估的探索。如泰州市针对城市街道、滨水空间、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等开展专题评估,识别城市人居环境问题重点地区,持续滚动生成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库,支撑城市建设年度计划编制和民生实事落地。海安市结合县级城市发展实际,考虑数据的可获取、可比较、可持续跟踪等特性,以及部门资料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围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县级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
二、科学构建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体检基本指标体系设定了65项指标,总体上分为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和创新活力8个方面,基本覆盖了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南京市、徐州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了特色指标,形成了符合城市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如南京市结合特大城市特点和高质量发展任务,增加了“老旧小区整治覆盖率、新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等特色指标。同时,南京市构建了“16(必选指标)+28(自选指标)+N(特色指标)”的区级体检指标体系,选取部分区作为试点,将城市体检工作向区级延伸,构建市区两级体检指标体系。徐州市结合实际需求以及政府“十四五”时期工作计划,增加了“城区采空区(塌陷区)综合治理修复率、中欧国际物流班列数、两汉文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率、建成区老旧供热主管网更新率”等特色指标。与此同时,各地注重优化完善城市自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多维度、多渠道查找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
三、加强城市体检评估成果转化应用。根据城市体检评估检查找出的问题和短板,编写城市体检评估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整改措施,将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应用在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和各项城市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当中。如南京市建立了“城市体检评估—问题反馈—决策调整—持续改进”的工作闭环机制,2021年南京市聚焦上年度体检查找出的13项主要问题和短板,针对性排定了76个整改项目,将相关任务纳入年度城建计划、政府投资计划和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推进实施。针对近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我厅组织各地开展城市建设领域防疫情补短板扩内需调研,指导有关城市加强年度城市体检工作中针对城市韧性与安全相关工作的评估和反馈。针对与城市居民直接相关联的建筑和住区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我厅组织编制了《疫情应对下的建筑和住区导则(第一版)》,《导则》于今年5月由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印发。
经过努力,我省结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持续促进城市建设方式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吸收借鉴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一、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制度。今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22〕4号),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健全具有江苏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础设施安全和效率、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及相关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同时,除了摸清底数、发现病灶的“体检阶段”,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体检评估结果,并结合体检结果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和各项城市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整合力量去解决城市体检评估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推动建立“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全流程、闭环式联动工作机制,引导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管并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各地动态优化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以数据可获取、指标可计算、结果可衡量的原则,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病”问题,在统筹考虑指标体系普适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增设反映人文关怀、绿色发展、功能提升、风貌彰显、社会治理等方向的评价指标,不断提升评价指标与百姓感受、城市特点和城市发展趋势的契合度,精准查找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同时,指导各地形成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愿望和期盼,重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注点,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持续深化城市体检评估结果的应用。树立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以“开方+督促治疗”的模式,进一步深化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在城市风险防范、城市科学决策中的应用。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苏办发〔2022〕14号),明确提出“开展城市更新体检评估”,要求建立城市更新体检评估制度,加强事前调查、摸清群众意愿,根据体检评估发现的问题和短板,科学制定城市更新行动计划。聚焦隐患消险、设施提升、住区改善、产城融合、文脉保护、生态修复和数字化、智慧化提升等领域,将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作为明确城市更新任务的重要依据。今年5月,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度江苏省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的通知》。后续我省将持续深入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一批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国内起到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以点带面,着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