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两个月点击排行
盐城市射阳县城建档案馆发《...
常州市城建档案馆开展村镇建...
声像业务常交流 档案工作共...
常州市城建档案馆积极推进拆...
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建设 ...
泗阳县城建档案馆召开村镇建...
常州市“头等舱”影像纪实
常州市城建档案馆积极推进拆...
常州市城建档案馆启动馆藏档...
2022年照片征集座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建设档案>工作动态
留存城市记忆 传承城建文化

(发稿时间:2022-11-18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指出,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22年5月18日,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筹建开馆,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负责基础业务和日常管理,以“城市建设”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苏州城建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承载苏州城记忆、汇聚苏州城建缩影、浓缩城建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成为展示苏州城建风貌的地标。

 


一、城市记忆:记录城建历史的进程

苏州城建博物馆生动再现了苏州城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将城市记忆留存,传承城建的历史和文化。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从初具形成、历经变迁、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具备保留价值的历史记录,人们通常可以使用图片、文件或者声音等方式,来记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一座城市具备悠久文化底蕴而又生生不息的象征。苏州城建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坐落于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卫道观前潘宅的苏州城建博物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物以及藏品都留有深度的城市记忆。

(一)平江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指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规划将平江河以西五十米范围内,城河以西,白塔东路以南,中张家巷、萧家巷一片划定为典型地方建筑风格的民居区和水乡风貌的保护区,通过对这一地区的保护和整修,淘汰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形成代表苏州古城原来历史风貌的一个缩影。2500多年来,平江历史街区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的独特格局,保存着完整地传统城市格局、建筑风貌,是苏州古城记忆的缩影。

(二)卫道观前潘宅的城市记忆

卫道观前1~8号的潘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徽商潘麟兆所建,全宅分五路六进,坐北朝南,占地约0.67公顷,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东界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后门通混堂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宅保存尚完整,特别是正厅——礼耕堂,结构规整,用材粗壮,制作精细,为清乾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完整留存了两百多年前的记忆。

(三)馆藏展品的城市记忆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以“城建”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城建博物馆馆藏是城市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的信息源,贯穿了城市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对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有体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客观物质变化的记录,如文物古迹、古城风貌、建筑、桥梁等;又有体现城市变化中文化传承的记录,例如建筑工艺、文化、传统技术等。

 


二、城市更新:古宅活化利用的典范

2021年,苏州市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卫道观前潘宅为基底的苏州城建博物馆,是苏州古宅活化利用的新典范,将“保护、修缮”模式延伸至真正的功能活化,有助于在盘活存量资源的前提下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古宅保护:卫道观前潘宅的古建筑修复

卫道观前潘宅40%曾长期作为振亚丝织厂仓库使用,余下分散为居民,缺乏必要维修保养,致使建筑构件遗失,部分梁架糟朽,个别建筑濒临坍塌,情况严重。多年来使用者为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不同时期都进行过不同规模的改建、移建、搭建,使原始建筑风貌和格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苏州市公房管理部门对卫道观前潘宅进行了多次修缮。2001年,对潘宅西一路北面第五、六进的楼厅,第七进平房修复。2004年,对卫道观前3号潘宅部分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包括古宅中路的门厅、附房,西一路的门厅、轿厅、大厅,西二路的水榭、前厅、后花厅,以及后厅进行详细的测绘和修复。2005年,又对中路北面四、五、六进楼厅及中路以东二路中居民租住公房作解危修缮。古宅修复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整治,对传统建筑较集中区域采取成片保护的方式,修旧如旧;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应历史遗存,对整体建筑风貌采用保存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维持现状;更新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构件。

 

   


(二)古宅活用:苏州城建博物馆项目建设

1997年,苏州城市建设博物馆成立,2002年并入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多年来,苏州城建博物馆项目先后多次提出了筹建方案,因馆址未确定,方案缺少可操作性。2021年,位于姑苏区卫道观前3号潘宅的苏州城建博物馆建设项目获批,通过对建筑进行装修、布展、安防、景观的建设,打造成充分展示苏州城市建设历史演变的苏州城建博物馆。在苏州城建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重塑了礼耕堂从地基开始到落成的全过程三维模型,古宅保护利用从平面走向立体,BIM建筑数据模型保证了古建的后期运维,助力新城建,服务数字孪生城市。看一馆而知百馆,观百馆而知一城,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卫道观前潘宅变身为苏州城建博物馆,不断提升功能品质,让苏州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三、文化传承:搭建公众交流的桥梁

 苏州城建博物馆布展面积共1000平方米,展厅分为城纪千载、现代苏城、城市生长、城市会客厅、百馆之城五个主体部分。整个展区以图文、影像、实物相结合介绍,其中“城纪千载”厅介绍了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苏州城建特点;“现代苏城”厅展示了解放后苏州城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的规划、探索和实践;“城市生长”厅汇聚了近年来苏州城建的最新成就和成果。

(一)城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  

苏州城建博物馆的各展厅主题分明,展品丰富,以《苏州城建大事记》为线索,以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馆藏为基础,通过大量工程项目、声像、图纸、图书等查阅及复制工作,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为布展提供大量详实可靠的档案。布展所提供的全方位、多角度素材包括照片441张,录像成片21部,馆藏历史档案25卷119页,工程文字介绍24篇,图纸269张,总体规划图1张,书籍505册,1981年文汇报电子文件1份,素材时间跨度从民国时期到至今,反映近代以来苏州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字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城纪千载”厅中的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图纸、“现代苏城”厅中1958年苏联专家谈话记录、1980年建造的苏州火车站图纸等,将文字、图纸、影像等城建档案通过城建博物馆展示,开创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

 


(二)公众共享城建成果的新场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苏州城建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自向公众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9710人,散客7829人,团队102批,其中国家级团队1批,省级团队4批,市级团队9批。以“城建”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是苏州千年城建成果积累水到渠成的事,也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工作。依托苏州城建博物馆载体,2022年组织“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之“城纪千载有话说”专题讲座,线上线下千余名党员群众收听收看讲座;作为姑苏区少年宫2022 年秋季“行走姑苏” 研学活动点,目前,共计30批685名青少年参观,让青少年了解苏州城市建筑的发展与美学,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苏州城建博物馆不仅起到宣传教育功能,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苏州建设发展历史,也承载了更多元化、多功能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传承新时代城建文化的新基地

坚持保护优先、以人为本,传承历史文化记忆,苏州城建博物馆的高质量展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让公众深入体会城市建设者的匠心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是最佳城市实践的案例,馆中介绍干将路拓宽、桐芳巷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古城37号街坊保护更新等工程,探索古城保护更新的苏州之路。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馆中既有用手工木作、榫卯结构进行模型复原的阖闾城、瑞光塔、宝带桥、文庙和盘门又有地下空间、空中廊桥、建筑屋顶、抗风避震、绿色生态等9项代表性创新技术。苏州城建成果和故事的再现,馆中不仅有苏州城市建设过程中获得鲁班奖的苏博西馆、詹天佑奖的苏州现代传媒广场、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的何山大桥工程等,也通过影像讲述苏州设计、建设、工程等领域全国劳模城市建设故事。

 


 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苏州城建博物馆将继续在征集广度、开发深度、宣传力度上下功夫,留存城市建设记忆,传承城建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苏州,感受苏州的文化积淀和建筑魅力,关心城市建设,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

 

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苏州城建博物馆)


打印】【关闭】【投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