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江苏经济报》江苏高质量城乡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发布日期:2021-05-14 10:46 浏览次数:

 说明: http://jsjj.oss-cn-shanghai.aliyuncs.com/uploads/20210514/d112c12a25b4ffdb720acf29efc29015.png

5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庆祝建党100周年城乡建设专题发布。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江苏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城乡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在持续奋斗中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华章。

住房:从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住房是民生之要,江苏从蜗居时代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历史变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千百年来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所作的不懈努力。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改革开放后,江苏在全国率先试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具有互助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又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调查,出台住房保障行动计划,率先提出构建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和长效化推进的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动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截至目前,江苏各类保障性住房374.09万套,超过11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7.7%,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29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7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8倍多。2018年国务院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以来,江苏棚户区改造连续3年受到表彰。

在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江苏市政基础设施在补齐短板的基础上也在向基本现代化迈进。陈浩东介绍,到2020年年底,江苏已构建了完整的从源头水龙头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各设区市、太湖流域县级城市和苏中苏北地区部分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绿色交通、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等新理念、新设施得到推广普及。

城市发展:从完善功能品质提升

城市汇聚着人口、产业等诸多资源要素,承担着社会交流服务等诸多功能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江苏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城市数量少、规模体量小、发展质量不高,到改革开放后城市数量逐渐增多,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态势的转变。

陈浩东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特点,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改善路径。经过长期努力,江苏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率先实现了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率先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规模和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全国第一;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七届江苏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江苏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制度体系,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目前已公布了310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和365组传统建筑组群。

乡村建设:从环境改善综合振兴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改革开放后,江苏乡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更加注重乡村建设规律,以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2017年,江苏立足乡村实际,整合升级现有农村建设发展相关项目,创新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截至目前,共命名六批365个既有内涵又有颜值的特色田园乡村,覆盖9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了从点的创建向区域的延伸,呈现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模样。2018年以来,着眼四化同步,江苏持续推进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苏北地区存量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清零,20余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苏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得到进一步彰显,建成了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综合效应持续放大,工作成效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江苏经济报记者 耿文博

2021年5月14日《江苏经济报》头版头条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