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未来,造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11日,由江苏省住建厅等指导,新华网主办的装配式建筑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诸多业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装配式建筑新趋势、新技术、新标准,助力江苏建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部品部件通过可靠连接方式在工地拼装而成的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方式而言,装配式建筑不仅更节能环保,而且工厂流水化的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降低了成本。“钢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一种方式,我们公司的钢结构建筑,60个工人在60天就可以建造32层楼,建造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建造方式,整个建造过程中,混凝土垃圾也减少了60%。”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尤匡宝说。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建筑工程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南京市建委巡视员刘刚介绍,近年来,南京高度重视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以聚焦装配式建筑业为试点,从2015年起,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强市。
在推进中,南京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明确2020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积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提前5年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任务。并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推进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重点推进区域、积极推进区域和鼓励推进区域,明确提出在重点推进区域,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同一地块内必须百分之百采用装配式建筑,单体住宅一次装配率不低于50%等指标要求。此外,还从土地出让环节进行把控。
“对采用装配式建筑,并达到相关指标要求的开发项目,我们将给予一定的面积奖励,并可提前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刘刚说,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南京装配式建筑项目的产业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部件产业的投资。
2016年以来,南京连续3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装配式建筑指标任务,位列全省首位。来自南京市建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采用装配式建筑项目142项,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024万平方米,其中2018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比例达到22.3%。先后新建部件生产16项,年生产量约100亿平方米。
南京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践是我省的一个缩影。
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介绍,2014年江苏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省之后,省政府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2018年,全省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410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从3%上升到15%,全省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3个、产业基地20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些指标均居于全国前列。
刘大威同时坦言,目前无论是从全省还是从全国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在技术层面,还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通过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这种新型建造方式,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施工效率,提升施工质量带来的好处。但同时,我们也体会到由于参建单位主体认识不到位,装配式建筑成体系研发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品部件的设计和自动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成本不降反升,尤其是对连接技术的检测标准和方法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刘刚说,现阶段推进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线施工作业人员的水平与装配式施工技术工艺不相适应等问题。
南京在今年4月份刚出台的关于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意见中,将绿色建筑信息化技术等应用纳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体系中,绘制了南京装配式建筑业发展的蓝图,将充分利用科技、人社、商务等奖励政策鼓励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和生产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本土钢结构成套体系研究等,不断提升建造水平,打造南京特色。并加强建筑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业务方面的培训,将符合条件的建筑产业工人纳入现有职业的技能培训,鉴定补贴的范围,强化实名制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营造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尤匡宝认为,现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未掌握相关技术会制约一些传统建筑企业的发展。老百姓受传统理念影响,对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防震等认识也还有待提升。随着实体建筑越来越多,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会形成共识。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唐历敏建议,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中,要预防为达到预制装配率而“为预制而预制”问题的发生,以防增加施工难度和相关成本。此外,在做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各个建筑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度,重视整体性。
在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郁银泉看来,装配式建筑技术若储备不足,在推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最终使安装达不到精度。队伍人员、施工、预制、设计等都应保证“精度”。“装配式建筑发展任重道远,要做好装配式建筑,不光是我们从业人员,需要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做法,都达成高度共识”。郁银泉说。
交汇点记者 白雪
2019年6月11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