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厅发文件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2018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公示
发布日期:2019-01-08 10:07浏览次数: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修订)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号),省人居奖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2018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进行了初审和现场评估。经研究,拟授予“南京市城建项目储备机制建设”等4个项目“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拟授奖项目名单和情况介绍见附件12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现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反映(邮寄材料以邮戳日期为准)。公示日期:201918日—114日。

联系人:厅城市建设处 刘月婷 025-51868743。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88号江苏建设大厦,邮编:210036

 

附件:1. 拟授予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

2. 项目情况介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18

 

附件2

项目情况介绍

申报名称

南京市城建项目储备机制建设

申报主题

人居环境宣传与公众参与

项目

基本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设项目储备管理办公室(简称储备办)近年来不断拓展工作内容,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主要从提升城市休闲旅游空间和品质、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推动南京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可。

经验与成效

实施成效:1、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积极参与谋划,为政府科学决策开展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依据保障;全过程参与项目的提前策划与统筹,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升项目品质,积极推进项目落地。2、主题突出、内容广泛。紧紧围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主线,以解决城市突出问题为导向,开展多方面课题研究工作,共计6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3、发挥优势、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完成年度项目储备计划编制及重点项目研究工作,编制年度储备资金计划,确保项目实施有序。4、技术引领、成效显著。充分汲取社会技术资源,提升项目设计思路与定位,体现规划先行、技术创新;注重彰显城市文化与特色;近远结合,在黑臭水体整治与综合管廊建设等方面体现内在需求和外部要求相融合;通过项目一批项目实施,南京市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市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经验总结:1、探索并基本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工作机制。基础工作推进扎实,制定多项配套政策,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做到管理有方向、有目标、有标准、有人员,项目有跟进、技术人员有保障、资金储备到位。2、超前谋划,为城市建设推进提供基础保障和指引。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健全制度完善标准为抓手,开展了综合管廊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如管廊收费标准、投融资模式、入廊管线关键技术等)、道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前期研究、南京市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选址研究、街区制研究、海绵城市技术导则研究等,为项目实施赢得时间,为项目投资控制夯实基础。

考察人员

杨帆、张海达、刘月婷

申报名称

泰州市“城市港湾”项目

申报主题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项目

基本情况

城市管理作为与市民群众近距离接触最前沿,泰州市城管局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思路举措,选择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市区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收集点、摊点疏导区、执法岗亭、停车场、同心圆企业等地点,创设“城市港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港湾”可免费向群众提供无线上网、饮水、擦鞋、充电、一次性雨衣、雨伞借用、称体重等多项服务;还可办理城管业务,开展党务活动,将本职工作的业务平台提升为服务群众的贴心窗口;在条件具备的地方还配建“城市书房”与市图书馆联网,通借通还。目前,泰州市城区投入使用的71"城市港湾"已汇编成图,使其对内成为城管人的歇脚点,对外成为广大群众的便民服务综合体。

经验与成效

主要经验:以“让百姓满意”为宗旨,将“城市港湾”作为人居环境和民生项目建设,在理念内涵、形象标识、服务举措等方面均融入党建和城管元素。将“城市港湾”建设纳入政府建设计划,保障资金和用地落实;根据群众日常需要,提供综合服务,业务事项可就近办理,管理规定可入室了解,投诉建议可沟通交流;“城市港湾”布点挂图上墙,融入“泰州市民通”手机APP,方便市民及时查询、就近服务;在每个“城市港湾”建立先锋党员定点服务,成为城市党建的重要活动窗口。

主要成效:

1.创新载体内涵。“城市港湾”通过与党组织结对,联创共建,形成“党员组织生活馆+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收集点、社区、摊点疏导区、执法岗亭、停车场、同心圆企业”的“1+N”党建体系,且融入违章快速处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等业务功能,实现了党务、业务、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2.整合城市资源。泰州市依托“城市港湾”,有效整合城管一线人员及镇街、村居、物业及市场化外包企业等力量,实行“七员进网、深度融合”,建立完善问题协调处置机制,促进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等力量形成合力,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基层解决。

3.彰显城市特质。将原先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厕、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变为城市风景线及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摊贩疏导点、停车场等建设推进中,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呼声、吸纳群众建议,细化完善的标准体系和人性化举措。

考察人员

顾军、夏明、徐建

申报名称

新沂市城区河道水环境治理

申报主题

水环境治理

项目

基本情况

新沂是我省海绵试点城市。沭河、城中引河、臧圩河、新戴河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得天独厚的城市“水环”,总长度约10公里,河滨生态恢复工程面积约150万平米。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上述河流曾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水质恶化,水体黑臭,河道淤积,垃圾漂浮。自2009年新沂启动水环境治理、生态景观工程至今,累计投资约15亿元,实施水系沟通、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恢复、绿化景观和设施配套工程,系统治理“水环”。

经验与成效

主要经验:1、落实生态优先战略,综合治水、系统治水,整治水环境、恢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融入水文化,确保水安全,节约水资源,落实水工程、强化水管理。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公众需求,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满意的“脏、乱、差”水环境问题,让老百姓享受到水环境治理和绿化景观建设的成果。3、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精品工程,融入文化、旅游、科技元素,环城四条河道分别形成沭河“博爱东岸”、城中引河“碧玉北岸”、臧圩河“生态西岸”、新戴河“浪漫南岸”特色风貌。4、针对问题、查找根源,标本兼治、阶段见效,蓝色、绿色、灰色措施并用,“搬(迁)”、“截(污)”、“改(造)”“绿(化)”共举,落实到具体工程,解决水体黑臭问题,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5、多部门合作,强化长效管理,住建、城管、环保、水利、绿化、规划等部门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严格考核,从制度上形成“水环”乃至 “泛水环”长效管理机制。

主要成效:1、城市水体焕发新生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系沟通,碧水长流,昔日怨声载道的“臭水沟”,今朝变为生机盎然的“秀水河”,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Ⅱ类。2、城市景观品质得以提升,特色风貌彰显。新沂城区依水而建、傍水而生,水环境整治与园林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融入地域历史文化元素,整体梳理与节点打造相呼应,“一水生万象,十里阅千年”,“水环”成为新沂一张重要的名片。3、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公众需求进一步满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有效减免城市内涝、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和相关治理费用。

考察人员

朱建国、何伶俊、刘月婷

 

 

 

申报名称

溧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申报主题

新农村建设

项目

基本情况

溧阳市于2011-2013年底完成了全市175个行政村、2400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并通过了省整治办的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溧阳市委市政府按照“重点培育、以点带面、梯度推进、争创特色”的思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全域一体旅游、1号公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5个、省三星级康居村庄24个、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1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形成了美丽乡村五个示范片区,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经验与成效

主要经验:1、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高起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全市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制定了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定位和发展策略;对具体的试点示范村建设根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因素进行量体定制,突出特色导向。2、以人为本、高标准建设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2013年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标准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水电路电视公交实现村村通,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绿地小游园、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不但为乡村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也为城市人打造了假日乡村休憩体验的良好去处。3、建章立制、高效能实施综合管理。从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建设与职责、资金配置与使用、评比检查与奖励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长期推动村庄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

主要成效:通过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溧阳全市村庄环境得了显著改善,村庄风貌特色更加鲜明,涌现了不少典型案例,吸引了全国各地来学习考察,受到了广泛好评。同时也带动了溧阳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农家乐、民宿发展逐步开始成片成团形成规模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村集体壮大集体经济,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激发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考察人员

闾海、朱建芬、徐建

 

 

 

关闭
打印
厅发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