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媒体关注
《新华日报》门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 扬尘超标自动降尘处理
发布日期:2019-01-14 09:06 浏览次数:


喜看工地管理长出“智慧大脑”

 

工人“刷脸”进出工地,工地将由“智慧大脑”24小时监控,噪声扬尘超标、夜间违规施工、渣土车违规运营等不合规操作都将被“抓个现行”,发出预警督促整改……10日,记者从省住建厅召开的数字工地智慧安监课题成果鉴定会上获悉,这种更安全、更高效的智慧工地将在我省大力推广。

走进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项目施工现场,工地门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液晶屏上实时显示在场工人数等信息。整个工地设有自动喷淋系统,一旦扬尘超标即发出警报,自动降尘处理系统开启。工地车辆进出口有自动冲洗台,渣土车进出都要先“洗澡”……这样的智慧工地,我省去年已在南京24个在建工程展开试点。

为加快工程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省住建厅去年成立课题组,对数字建造与安全监督管理的结合与应用展开研究,开展数字工地智慧安监试点建设,其研究成果在评审鉴定会上获得通过。该课题负责人介绍,作为智慧工地建设的切入点,智慧安监主要针对项目安全隐患自查、人员安全动态管理、扬尘监控自动降尘、高处作业防护预警和危大工程预警管理5大模块开展研究,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完善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降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风险,进一步控制较大等级事故发生概率。同时还在“人、机、料、法、环”技术框架下,完成对现场安全管理的色谱分区、现场人员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智能技术的研究。

在南京市试点示范基础上,今年我省将全面推广绿色智慧示范工地建设,省级绿色智慧示范工地奖补政策目前已出台,重点支持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安全质量管理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环节。全自动一体化智能降尘系统、临边红外对射报警系统等新技术都连接智慧工地监管平台,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只要动动手指就能看清工地现场细节。现场人员不佩戴安全帽、违规车辆出入工地等现象也能被及时发现并存储在系统中,突破了传统管理方式中因工地项目多、距离远、分布广而难以监管的瓶颈。平台一头连着工地、一头连着监管部门,一旦发生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可以及时纠正整改。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南京公司总工陈刚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公司在南京7个工地开展智慧工地试点建设。智慧工地建成后,安全隐患数量下降20%,人员管理成效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高效的安全管理。“智慧工地建设设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工人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随手拍’上传平台,既确保工人自身安全,也降低工地安全风险。”陈刚说,他们公司每月评选“安全之星”,召开奖励大会,以此促进现场安全管控向更全、更深方向覆盖。

智慧安监平台操作性强、信息化水平高,得到鉴定专家的一致认可。专家们认为,课题研究首次形成智慧安监的智能化管理体系,运用色彩管理图谱,采用不同颜色信标,标识不同类型的施工区域,为现场安全差别化管理及生产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在苏州市质量安全监督站研究员级高工施红健看来,智慧安监研究成果是对传统监管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智慧安监平台将提升安全监管效率。

鉴定专家们还一致认为,我省通过试点示范,形成了智慧安监实施指南和应用平台,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鉴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表示,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工地智慧安监试点工作,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课题针对数字工地建设、系统平台集成、安全预警管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推动工程建造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4种新型建造方式,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扩大应用,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推动江苏建筑业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本报记者 白雪

2019年1月11日《新华日报》9版

 

关闭
打印
媒体关注